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我看新课标  /  正文
2022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王继红)发布时间:2022-10-07 浏览量:


王继红

  2022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育人导向,这是课程理想向实践育人深化的华丽转身,也是课程实施向学生成长服务的坚定探索。

  课文课程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有着鲜明的课程思政功能,是课程育人的价值体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如何实现让课程目标落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教学中体现价值引领,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筑牢“立德树人”的根本,提升教师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人的立场不能改。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造就人生的事业,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人才观。教育的对象是每个孩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成就每个孩子。这就是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尽可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满足每位孩子的需要,使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的孩子都能得到尊重,得到发展,从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新和力、针对性。作为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有丰厚的政治理论修养,要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机起引领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空泛的说教和政治理论的灌输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善于思考,丰富教学手段,用教学艺术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二、立足“课堂教学”的阵地,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挖掘教材思政元素。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对学生思想感情,精神品格的熏陶及影响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渗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1、在古诗词的吟诵中,庚续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中,有大量的诗篇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这些诗篇或包含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彰显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或抒发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这类作品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位卑未敢忘忧国”,最是诗中家国情。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的延续在很大程度是由诗文的形式传承的。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诗人陆游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激情呐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了诗人对腐败政权的不满,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诗人龚自珍一心为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报负打动人心。通过吟诵学习这些诗,渗透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引领学生理解林升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同学们向龚自珍学习,将来做一个关心人民,心系国家的栋梁。

  2、在阅读与欣赏中,滋养道德情操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阅读文本,都有一个主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的一个态度,一种思想的呈现。教师要深入文本,带领学生理解文体的主题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丰富道德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价值的引领。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导读引用了罗曼、罗兰的名言: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此单元选用了三篇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通过哈尔威船长与众人表现的对比,还有对他的神情与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一位临危不惧,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船长形象,令学生对他肃然起敬;《黄继光》这篇课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极具画面感,那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感染每一位学生;《挑山工》朴实的外貌,踏实勤勉的工作态度让人敬佩,更给人以启迪。这些人物形象身上所具有的崇高品质潜移默化地浸入到学生的人心,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教学引领,必将给孩子带来一席席精神盛宴,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开阔胸襟,丰富灵魂,从而提升了孩子们的道德修养。

  3、在写作表达中,提高思想认知水平

  写作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写作不仅能表现一个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是一个人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流露。所以写作教学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要与时代、与社会生活、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透视社会,见证美好,反思自我,丰盈内心。

  在2019年建国70周年之际,笔者组织“家乡的变化”作文比赛,学生通过查资料,走访调查,了解了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变化,从而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通过线上教学“我写新闻稿”,让学生从新闻中,从身边的人与事中,了解了奋战在第一线的抗疫工作者的感人故事,这其中有科研工作者,医护人员,还有快递小哥以及一些志愿者。通过写作,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懂得了在大灾面前,必须团结一致,顾全大局才能胜利。也在这次写作中,学生们学会了辨证地去看待身边的人与事,他们多了一份思考,也多了一份成熟。

  写作是语文课程中最能体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政元素。

  三、拓展“语文课程”的外延,让思政教育润泽于心。

  语文以独有的表达与交际的功能使语文课程有无限的外延;戏剧表演、美文诵读,辩论赛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

  笔者曾在“美文诵读”活动中,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红”的思想内涵,他们饱含深情,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无论是朗诵者还是听众,他们的内心都充满着骄傲,充满着豪情,充满着美好的向往。

  在“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的辩论赛中,学生们赛前收集资料,做社会调查,赛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在唇枪舌战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坚守了人性善良的底线。

  学生在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中,了解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到了美好的精神品质,明辨了是非,坚持了真理。精神得到了洗礼,思想得以升华。

  语文作为一门传承人类思想智慧的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发掘和展示其育人功能,为每一位学生从小奠定文化自信的基石。(编辑|吴瑛婷  审核|张瑞生 周良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