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下海、登极”,跟着地质专家踏遍国内外山川湖海,穿越时空探寻地球的奥秘,长大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我是骄傲的地少年。

(通讯员 赵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25年4月1日,我校有幸邀请到第十四届民盟湖北省委妇女工作专委会委员、民盟地大委员会委员、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代珊珊教授做客“宜地大讲堂”,给五(3)班的全体同学带来一次保护自然的科普讲座。这也是我校宜地大讲堂的第四讲。
代珊珊教授是“地大学者”青年拔尖人才,曾担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黄山观测点监测专家。多个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代教授这次讲座的题目是《从复活节岛的兴衰看自然保护》。
课前,班主任赵纯老师代表学校向代教授颁发了“荣耀嘉宾”荣誉证书。

课上,代教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复活节岛石像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神秘的石像是从哪里来的吗?”

随后代教授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了复活节岛的地理位置和发现历史。她生动的介绍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复活节岛位于南太平洋苍茫的大海中,居住的是远道而来的航海达人波利尼西亚人,他们给该岛带来了农业技术、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文化。荷兰人雅各布·罗泽维恩和库克船长于1722年4月5日复活节发现并登上该岛,该岛因此而得名。这个岛在地理上属于波利尼西亚群岛,位于群岛东端。现在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接着代教授让学生猜测石像的大小和数量。
随后代教授揭晓答案。她告诉同学们,岛上石像共有1000余座。这些石像平均重量超过10吨,最高达到了180吨,真是令人惊叹的艺术杰作。

接下来,代教授又问大家:这些石像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又是为什么而建造的呢?对复活节岛的环境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代教授娓娓道来:这些石像是在1000-1600年间建造的,是酋长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为了建造石像,部落酋长之间经常发起战争,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滥伐森林、破坏鸟类数量和种类、食物短缺等。主要受这些人类活动的影响。复活节岛的环境逐渐崩溃。

那么如何避免复活节岛的悲剧重演呢?在代教授的引导下,课堂上大家通过热烈的讨论,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学习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和爱护大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避免复活节岛的悲剧在地球上重演。

同学们积极举手,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热烈。
讲座结束后,班主任赵纯老师代表学校向代教授5(3)班全班师生与代教授合影留念。

“宜地大讲堂”是附属学校的特色活动,它整合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势科普资源,聘请大学有关院士、专家、教授进行科普讲座,将地大科教资源转换为科普资源带给附属学校全体中小学生,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本次科普活动由民盟地大委员会筹划,同学们通过此次学习感悟到了爱护、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起了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大家纷纷表示要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碧水蓝天,为实现“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而努力奋斗。我们一起听听同学们的所思所感吧!(编辑吴瑛婷 摄影冯涛 审核罗红兵)
【学生感言】




